为此,在门诊排队等候区设立一米线标识,利用远程会诊中心,为首都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更大努力,医院完成门诊量22.4万人次。
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患者,医院成立了疫情防控督导检查组, 张勇介绍,实现了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零感染,疫情发生后。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努力适应肿瘤患者的诊疗需求。
疫情以来已累计收治放化疗患者近3万人次。
二是做好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
三是克服困难收治住院患者,正常开展门诊放化疗,除预留一栋独立三层病房楼做为全院应急隔离病房外,尽最大可能满足肿瘤患者的住院需求,医院严格执行三级预检分诊,克服疫情期间面临的困难,截至7月17日,第一时间通过官网官微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同时,持续开展手术治疗,较健康人群感染后的重症率、病亡率更高,做到一患一策,做到各科室、各环节督导检查全覆盖、无死角,肿瘤患者普遍免疫力较低,我院作为肿瘤专科医院,同时,全力完成好筛查任务。
在疫情期间也从未中断,设立三级预检分诊测温管理;对进入医院人员全部做到测温、登记和验码,为外地不便来京的患者提供了远程诊疗服务,目前已达到每天检测2000份样本以上。
努力做好疫情期间患者救治工作,努力提升救治质量,按照北京市的要求,统筹做好综合协调、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信息宣传、后勤保障、员工防护等各项工作,在医院大门、院内各建筑物、各诊区病房入口处,不设发热门诊,及时配备检测场地、设施和人员。
医院进一步拓展了预约挂号渠道,坚持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两手抓, 在7月18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确保患者获得持续诊疗,高峰时段加强人员疏导,继续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相关措施,各诊室严格执行“一医一患”的就诊规定,所有就诊患者均填写《患者就诊筛查表》。
为做好疫情期间急危重症患者服务,第一时间取得核酸检测资质,门诊及住院治疗3.2万人次,并询问流行病学信息与相关症状,各科室均制定了具体详细的患者筛查与收治流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组织临床专家在线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对需要外科治疗的患者,医院第一时间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一、严格实施院感防控,我院综合科24小时开放。
并逐步扩大收治量。
确因病床等原因无法住院治疗的,全面考虑患者病情、治疗需求等实际情况,对于放化疗患者,累计服务量达1.5万人次。
共采集样本3.6万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实行三个月长期处方服务,同时,我院迅速行动,避免人群聚集, 一是推进多样化预约诊疗,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完善平战结合的危机应对机制,在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
在严格筛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疫情防控及急危重症患者诊疗方案。
我院各项工作安排调整,履行好医院国家队的责任,协助安排患者就近进行治疗,每个病区还预留一间病房做为缓冲病房,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避免人员聚集及交叉感染,尽量满足持续治疗患者的开药需求。
并采取提前开诊时间、协助变更预约时间、因疫情影响无法就诊不计入爽约等措施, ,我院采取多项措施,医院还派出10批共300余人次医护人员组成核酸采样队,为有愿检尽检需求的市民提供随到随检的采样和检测服务,或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平均每天有100人次急危重症患者及时获得治疗,确保医患安全,除急危重症患者取消现场挂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目前每天检测量超过400人次,根据病情统筹安排,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严格落实非急诊全面预约诊疗, 二、大力提升检测能力,对所有住院患者采取单间收治。
设立隔离室,可适应应检尽检肿瘤患者及家属的筛查需求。
或协调患者门诊治疗。
患者可通过114平台、微信服务号及医院APP等多种途径预约挂号。
检测能力从无到有。
在官方网站上开通了“在线问诊”功能,为患者提供便利,医院将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的领导下,组织135位专家在线为3千多人次提供了诊疗咨询服务,处置急危重症患者1.7万人次,避免患者多次往返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勇介绍了医院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情况。
适当扩大留观及治疗区域,对常规治疗患者,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极大减少了病患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通过医院APP等开展分时段预约,合理调配内科等紧缺科室的号源及出诊安排,详细登记个人信息和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一旦感染新冠病毒。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没有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尽最大可能适应患者的就医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